close

  文_圖賓根木匠
  去年這個時節,一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引爆國內影市,今年則迎來了《地心引力》,在一片叫好聲中,這部進口片顯然為賀歲檔進行了有效的預熱。而有趣的是,我們甚至能從這兩部電影里找到不少相似的敘事母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講的是一個少年遭遇海難後孤獨漂流,最終靠岸得救的故事;《地心引力》則是講一個女宇航員遭遇太空險境,在太空中一路“漂流”最終重返地球的故事。
  從這個意義上講,完全可以把《地心引力》看作“中年派的太空漂流”(當然“中年派”是個阿姨);從角色搭配上看,當少年派漂流時,他身邊一直有一隻亦真亦幻的老虎陪伴,而“中年派”在太空游弋時,她身邊則有一位天使大叔在現實和想象中不離不棄;視覺上,阿方索·卡隆巧妙地在3D巨幕上呈現了瑰麗無人的太空美景,李安則同樣繪製了一幅煙波浩渺不見人煙的海洋視覺奇觀,兩部影片在畫面上都是用大量描摹“自然”的篇幅取代了“人境”,而且以CG技術為主;甚至在影片最後,“中年派”阿姨踉蹌地倒在海岸邊,虛弱地趴在泥沙里,跟少年派上岸後的情景都如出一轍。
  當然,《地心引力》在整體上恐怕還是不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從藝術呈現、思想內涵、哲學意義等層面解讀,《地心引力》還是要遜色幾分,但只把《地心引力》的成功看作是技術上的勝利,也不可取,技術永遠是為藝術服務的,視聽呈現必須服從於敘事表達—卡隆在這一點上做得很到位(史蒂芬·普萊斯的配樂也功不可沒,頗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
  如果說,《阿凡達》導演詹姆斯·卡梅隆說《地心引力》是“有史以來最好的太空題材影片”,更多的是作為業內同行的口碑“加持”,那全球最權威的科學雜誌《自然》稱《地心引力》“會帶來美妙的、炫目的、令人敬畏的、刺激的90分鐘,既引發激動又引發靈感”時,想必會讓片方的底氣有質的飛躍—頂級科學家的推薦對一部科幻片來說真是難能可貴。
  對中國影迷來說,《地心引力》無疑能讓大家的民族自尊心也滿足了一把—我們能從片中解讀出不少意識形態的“隱喻”,就片中的呈現來說,外太空基本上就是中、美、俄三強爭霸的態勢,主角們遭遇的“空難”來自俄羅斯有點不負責任地製造出來的太空垃圾,而“中年派”阿姨最後逃出生天,則是通過中國的“天宮”號空間站以及乘坐“神舟”飛船返回艙完成的,當主角最終平安著陸,看著神舟飛船的殘骸划過大氣層時,就像是中國航天人獻給全世界的一道絢爛禮花。
  30多年前,阿瑟·克拉克在他經典的《2010太空漫游》一書中描述了中國的“錢學森”號宇宙飛船,搶在美國航天員前面遭遇了外星生命可惜毀於一旦,此一描述僅是出於科幻大師的想象;而到了《地心引力》里,“天宮”、“神舟”都是中國航天早已取得的果實,卡隆已經可以在現實基礎之上展開他的想象。當“中年派”阿姨在九死一生之際進入“天宮”,看著眼前儀錶盤上密密麻麻的方塊漢字時,不得不讓我們感嘆,實力是想象的基礎。當然,如果吹毛求疵的話,從沒有學習過神舟飛船操作手冊的美國宇航員,完全比照俄國“聯盟”號飛船的操作儀錶就成功啟動了神舟,是不是有點揶揄我們用的是翻版俄國航天技術?
  作為一部好萊塢商業片,《地心引力》當然不是來宣傳中國航天的,但客觀上確實傳播了中國航天的實力和形象,值得反思的是,我們也曾拍攝過航天題材的主旋律大片,但遠未起到相應的宣傳效果,更不具備《地心引力》這樣的跨地域全球傳播能力。
  在西方文化脈絡中,代達羅斯父子粘上翅膀在地中海上空飛翔的故事被追溯為科幻文學的原型,可見,展翅翱翔是人類亘古的夢想。不過《地心引力》讓我們不得不思忖,如果真的置身於無邊無際的黑暗中“自由”翱翔,那還會是人類要的“自由”嗎?
  太空影片進化史
  月球之旅
  1902年,法國,喬治·梅里埃導演
  影片表現了一群天文學家乘坐炮彈到月球探險的情景,開創了運用佈景和特技攝影的方式拍攝太空歷險片的先河,在太空電影史上有著里程碑式的地位。
  2001太空漫游
  1968年,美國,斯坦利·庫布里克導演
  故事根據科幻小說家亞瑟·克拉克的作品改編。該片在科幻片領域的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部影片都無法代替的,例如它塑造了後來的科幻片里的飛船的形象。
  007大破太空城
  1979年,美國、法國、英國,劉易斯·吉爾伯特導演
  這部影片是影史上第一部出現航天飛機的電影,起初曾打算同首次航天飛機發射同步上映,但直到下部007影片上映時航天飛機才終於升空。
  星球大戰2:帝國反擊戰
  1980年,美國,厄文·克什納導演
  在太空題材影片中,星球大戰系列是影史上非常重要的部分。除了故事情節,飛船、外星人、新型武器是這個系列影片的特色。對任何一部《星戰》來說,恢弘壯闊的星際飛船空戰都是難得的視覺奇觀。
  阿波羅13號
  1995年,美國,朗·霍華德導演
  影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是電影業界與美國航天局第一次合作拍攝的影片,飛船發射的全過程、各類艙體的分離、對接特寫以及三位宇航員在狹小的艙室內面對無垠黑暗太空中所上演的各種自救措施等場景都非常真實。
  黑洞錶面
  1997年,美國,保羅·安德森導演
  以廣義相對論中的Event Horizon為引線拍攝的科幻恐怖電影。
  WALL·E (機器人總動員)
  2008年,美國,安德魯·斯坦頓導演
  在場景上,動畫片更具有表現想象力的優勢。影片有很多經典瞬間,如WALL-E為了追隨EVA登上太空巡查船,在抵達人類母艦之前越過了月球、太陽以及星雲,WALL-E手撫星塵、塵埃的畫面等。
  星際迷航
  2013年,美國,J·J·艾布拉姆斯導演
  《星際迷航》系列電影改編自同名電視劇,30年來共有12部電影。2009年和2013年的兩部 《星際迷航》,將漫畫中諸如時空穿梭黑洞等效果視覺化,加上炫酷的飛行器,高性能的計算機系統和外星人等元素,在太空科幻電影系列中擁有很高的地位。
  (資料整理:趙梓亦)  (原標題:中年派的太空漂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t37iticx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